扫二维码,直奔火星
二维码的诞生
二维码发明于1994年,不过说起来,
最开始二维码的诞生并不是被用于移动支付,仅仅是因为一维条形码不够用了...
一维条形码就是我们平时在商品包装背面看到的普通条形码,
这些平行图案传达信息的方式单一,每个条形码只能包含 30 个字符。
这种编码方式在信息量巨大的生产领域就显得捉襟见肘了。
最先想到这个问题的,是全球第二大汽车零件供应商——日本电装。
在匹配汽车零件的流水线中,产地、物料、封装、时间、物流方方面面都要进行信息记录,
一维条形码30个字符明显是不够的,设置的太多又显得冗杂,容易出错。
一个名叫腾弘原的工程师就带队研发了两年时间,终于研究出了矩阵式二维条形码—— QR Code 。
二维码的原理
与一维条形码不同,二维码在水平和垂直的方向都能够储存信息,
在信息的储量上相比普通条形码提升了 250 倍。二维码本质上就是一个矩阵,
在常见的二维码中,白色色块表示“0”,黑色色块表示“1”,
经过扫描器读取后的二维码就成了一段特殊的代码,
如果说一维码是对事物进行标识,二维码就是对事物进行描述和数据储存。
二维码的数量
关于二维码规格,官方版本叫Version,共有40个Version等级。
Version 1是21 x 21的矩阵,Version 2是 25 x 25的矩阵,
Version 3是29*29的矩阵,每增加一个version,
就会增加4的尺寸,计算公式是:(V-1)*4 + 21(V是版本号)。
下面以SCLCC公众号二维码为例:
公众号二维码的版本是Version 5,按照公式计算为37*37矩阵,
它每一排有 37个格子,一共 37列,白格子表示0,黑格子表示1,
所以这个小方块理论上一共可以组成 2^(37*37), 即2的1369次方个二维码。
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巨大的数值,即便全球人口达到1000亿,
每人每秒钟消耗1亿个二维码,从宇宙大爆炸开始至今(约138亿年)一直在使用,
也就是消耗了大约4.35*10^36个二维码,远远低于37*37矩阵的二维码数量,
更何况二维码最高矩阵Version40的二维码数量更为庞大,即 2^(177*177)≈10^20000个二维码,
所以二维码数量虽然有限,但是多到用不完,怎么用也用不完。
二维码在干细胞领域
回归到小编的行业领域,干细胞也拥有二维码了!
SCLnow®888集团是唯一将二维码应用到干细胞生命科学领域的企业,
采用Thermo VisionMate2D技术自主创新的冻存管理系统,
使用2D(2-Dimensional Barcode)数据化管理,让每一份圣胞儿®种子拥有唯一的二维码,
将无形的干细胞化为有形的、有数据的干细胞,获得精准数据溯源信息,
实现了对干细胞的智能化数据感知、数据识别和数据管理,真正实现了物与物、物与人的泛在连接。
扫二维码去“火星”吧
登录圣胞儿®(www.scl-bank.com),您将正式成为SCL Marsmen®888集团火星人,
拥有888集团火星人的专属账户,一键存储圣胞儿®干细胞种子,
随时随地查询属于您的圣胞儿®干细胞种子的数据信息;
通过释胞儿®( http://www.sclspace.com) 购买或使用积分兑换释胞儿®产品, 全程线上操作,
从而实现“通存、通兑、通用”的干细胞云端新模式。
快来感受科技带给我们的便捷,加入SCL Marsmen®888集团大家庭,成为SCL Marsmen®888集团火星人吧!